引言
前不久大热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可谓是口碑票房双丰收,它也成了国产动漫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不少人都被哪吒那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所打动。不仅如此,电影中哪吒被父母亲关在府中,负责看管他的结界兽也是萌翻众人。大家都纷纷表示被他们俩蠢萌逗趣的日常圈了粉,就连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也紧跟发博,与网友展开互动。
原来这两个动画角色的设计灵感都来源于三星堆,导演自己本身就是四川人再加上热爱中国传统青铜文化,所以就在自己的作品里注入了青铜元素,注古入新,向经典青铜宝物致敬。其实这已经不是三星堆第一次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了。电视剧《寻秦记》,电影《风雨咒》,动画《三星堆 荣耀觉醒》都有它的存在,以青铜为代表的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以新的形式重新演绎,收获新的活力。
其实不少朝代都有致敬前代青铜器的潮流,在这其中又不得不提有宋一代。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究竟宋朝的青铜器有哪些独特之处。
展开剩余88%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宋青铜器仿古也创新
宋代仿古礼器除了有流传下来的青铜器皿之外,还有陆陆续续出土的文物,大部分都集中在江浙,四川和江西等地。
虽然宋朝一代十分注重追求青铜仿古,但是保存数量不多。不过好在形式多样,鼎、鬲、簋、觚、爵、甗、觯、斝、匜、簠、盨、罍、瓿、彝、觥、卣、尊、豆、盘、钟、罄、洗、壶……这些造型和名称各异的青铜器,它们有些是食器,有些是酒器,有些是水器,还有的是车马器,乐器,甚至还可以充当度量衡。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里妙玉招待钗黛二人喝茶,一个用的是瓠瓟斝,另一个是点犀?。这两件可都不是什么普通的凡物。瓠瓟斝是把葫芦的幼苗放在青铜模子里,让其自然生长,制成形器。薛宝钗用的这个名器上还刻着"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也就是说它曾经的主人是苏东坡"。点犀?是用犀牛角制成的茶碗,拿它配青铜器再合适不过了。
总而言之,在古人的生活中,只有你想不到猜不到,没有青铜器做不到。
除了造型多样以外,宋代的仿古青铜器还有很多精美的纹饰。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宋代的青铜仿古之风盛行,但是在纹饰上还是做出了一些创新的。既有比较传统的兽面纹、夔龙纹等比较抽象的纹饰,也出现了一些具象的纹饰。蟠螭纹就是其中的代表,它在战国时期就开始流行,但是到了宋代的时候,宋人会在蟠螭的鼻子下面加上一道阴线。
由于这道线很宽,所以就在视觉上增加了整个纹饰的立体感。凤鸟纹也是带有很明显的宋代的时代特点,一般都是用柔和的线条勾勒出淡然庄重的形态。而且在观念形态上也更加偏向展示出纹饰背后的寓意,具有祥吉如意的美好期待。
宋代仿古青铜器的铭文也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甚至还有相关的金石学,像我们熟知的李清照赵明诚夫妇就对此颇有研究。
一般来说,如果铸造的青铜器是作为宗庙祭祀的礼器,那么铭文大多数都是在祈求安宁祥瑞,福泽绵延。在铭文的最后还会刻上作器人,时间,地点等信息,可谓是事无巨细不厌其烦。
这一点和三代很不同,那个时候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还有记事叙述的成分,把篆刻人的活动记录下来。还有的宋器铭文只有只言片语,或者说都算不上只言片语,"维旅""秘阁"都曾出现在青铜器上。
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头号粉丝的号召,仿古青铜大量出现
宋代历代统治者都注重礼制建设,加上推行以伦理纲常为主的宋明理学,这也就代表在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有巨大的礼制用具需求。
青铜器在最开始诞生的时候就有着庄严肃穆,神秘莫测的地位的内涵。神宗的时候后不少官员都认为宋朝的礼制其实是和正统的礼制有一定出入的,所以提出了仿古重新建设的要求和法律。既然整个礼制都需要调整,那么作为礼器的青铜器也只好跟着一起开启了它的复古之旅。
不过这个时候大量仿制青铜器还没有被安排到正式的议程上,仅仅作为一个改变的想法被提了出来。一直到徽宗时期才有了很大的进展。徽宗是一个在历史上争议非常大的皇帝,有的人说他"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这是因为他精通书画,成就颇高,艺术造诣毋庸置疑。但是他在皇帝这个位子上又确实没有做好,积贫积弱的烂摊子无法抵御金军,他最后也被掳走了。
当然这是后话了,徽宗还很喜欢收集青铜器,他下令铸造仿古青铜器也派人到民间寻找。这样一来,上行下效,青铜之风也越吹越大。
仿制青铜器带来可观的利润也让人心动。在当时不仅是皇帝,士大夫阶层也特别重视青铜器,特别是三代时期的。这种重视到后期都变得畸形了,就连罪犯都可以用前代的青铜器赎罪,作为将功抵过的条件。这和他们追求的正统的礼制建设不无关系。
青铜器备受追捧,市场也就供不应求,所以在巨大的需求和利润的驱动之下,有很多人都开始铸造青铜器,从中牟取暴利。准确地说是仿制古制的青铜器。不过这种行为一旦被发现,情节严重者就会有牢狱之灾。即便如此也还是有很多人选择铤而走险,宁愿拿生命去谋财,可想而知这中间有多少利润可图。
宋代文人普遍都有收集研究古器物的传统,一些雅致的古器物和吟诗作赋的文人总是相得益彰。读书人离不开笔墨纸砚,琴棋书画,焚香点茶,这几件雅事里就涵盖了不少青铜器具。比如我们上文说的妙玉给宝钗和黛玉开小灶的时候拿出的茶具里面就有青铜器。
所以文人喜爱青铜器首先是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是真的需要,需求决定一切。其次,也不排除一些文人纯粹是为了收藏,鉴赏,玩味仿古青铜器而已。也真的有很多人醉心金石文化,为青铜器编书编写图谱。
君非青铜镜,何事空照面:青铜器盛酒盛水盛满历史
仿古青铜器爆发对青铜铸造和设计工艺注入了新的活力。虽然市场一直都是对于古制的青铜器敞开怀抱,但是在这个过程里有一定的改变和创新是不可避免的。
而且有意思的地方是,不管是朝廷作器还是民间铸造都有亮眼之处。宋徽宗朝有一套大晟编钟就是仿古新器,它的形制和宋公戊钟差不多,但是又在纽环和纹饰上做出了调整,使得整套编钟看起来更加和谐。至于民间的仿古青铜器,曾经在湖州出土过一件贯耳壶,在纹饰上加上了几何纹饰,看起来倒也颇有几分韵味。
宋人风雅,追捧仿古礼器,促进了青铜古董市场的繁荣。一些真正有价值的青铜器在市场上流通,最终被有缘人收藏保护起来。这对它们来说也算是结束漂泊得到一个好归宿了。宋代经济繁荣,市民生活丰富多彩,青铜器也补充了人们的生活,为其添上一笔浓墨重彩。
大量铸造仿古青铜器在政治上其实是寄托了"回向三代"的理想,青铜器作为一种礼器,总是会在各种祭祀活动或者是宫廷演奏上亮相。所以不管是皇室还是宗族都是高度重视仿古青铜器的,人们也是通过仿古青铜器来了解三代礼制。
在这个时候与其说青铜器是一种礼器倒不如说它是一种工具,是士大夫和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维护秩序的桥梁。重视仿古青铜器,也就是在重视正统思想,重视伦理纲常,重视不可僭越的等级制度。宋朝所有的皇帝都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维系统治,和他们精心设计的文官政治,追捧的士大夫阶层合为一体。
与此同时,研究青铜器的金石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造纸术的支持下,印刷和墨拓等行业都有很大的进步下,金石学和相关的研究的书籍都有机会面世。像欧阳修,曾巩,王鸣盛,刘敞等人都是在金石考古方面很有权威的专家。他们致力于考证铭文及其他的材料,补充经书和史书,希望可以恢复古代之礼。
刘敞曾经到长安出任安抚使的时候,长安还有很多的古墓荒坟,所以出土一些青铜文物是常事。他先后收集研究了数十件先秦时期的古青铜器,并且编成了书。可是可惜的是,这本书后来失传,再也没有人能完整地得知他的学术成果了,也失去了再睹古物风采的机会。
不仅如此,金石学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宋朝考古学的发展,考古的观念萌发,也就是一种真正对古代的器物进行完整系统的考证和研究的观念走进了学者们的世界。
结语 好拂锦步障,莫遮铜雀台
宋代青铜器的仿古持续的时间很长,虽然说是仿古,但是也不是完全按照前代的形制,纹饰,铭文打造它们。不得不说,还是有一定的创新之处的。在这期间有很多精品按照古制被铸造出来,也有很多赝品充斥市场,鱼目混珠。有的人盲目地追随这个大潮,实质上是被金钱利润,权力权势裹挟;也有的人愿意倾尽自己的一生去抚摸那些发绿了的青铜古器,愿意把时间都交付给那些不会说话的器物。
左手一把火就烧了百年,右手一把火又烧了百年,一器青铜烧尽了时光,烧尽了风雨,烧尽了雁落平沙,紫廖渔歌,王谢风流,秋燕残月,秦淮艳迹。斗转星移,沧海桑田,那些作器人,研究者都不在了。可是这把火却又生生不息,从未湮灭。那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一直都知道:仿古不是单纯效古,更不是在复古,而是在忆古,怀古,鉴古,崇古。
参考文献
《金石录》
《宋史》
《红楼梦》
发布于:天津市